馬牙搓是什么?
其實馬牙槎是磚墻留槎處的一種砌筑方法。當砌體不能同時砌筑的時候,在交接處一般要預留馬牙搓,以保持砌體的整體性與穩定性,常用在構造柱與墻體的連接中,是指構造柱上凸出的部分。
根據功能的分類,馬牙槎還可以叫做接縫馬牙槎和結構馬牙槎。
接縫馬牙槎主要是為了方便后續砌筑,一般墻體太長的時候,留馬牙槎,方便后續施工。
結構馬牙槎,在馬牙槎里澆鑄構造柱。施工時,在砌體與構造柱連接面上砌筑馬牙槎,先砌墻,后澆注混凝土構造柱,保證兩者同時受力工作。每一馬牙槎高度不宜超過300mm,且應沿高每500mm設置2Φ6水平拉結鋼筋,每邊伸入墻內不宜小于1m。6、7度時底部1/3樓層,8度時底部1/2樓層,9度時全部樓層,上述拉結網片應沿墻體水平通長設置。

馬牙槎進退尺寸
1、馬牙槎先做背,背首先是指先在馬牙槎,高度300mm的柱子外側先砌磚,在底部先背以
保證結構柱根部的穩定。
2、彎曲容易影響錨固效果或損壞鋼筋,所以每300層高的建筑都會后退50mm或前進
50mm,由于構造柱一般扎根于混凝土基礎或圈梁,根部為混凝土砌體混凝土塊。
3、下部用200mm高的水泥磚砌筑,強度比砌塊高,防潮性好:在頂部與梁板的交接處,斜
砌要用水泥磚,斜砌是指磚要斜立,以便加固。主要目的是在澆筑構造柱時使墻體與構造柱的結
合更加牢固,有利于抗震。
4、一般馬牙進退尺寸標準為60mm。砌塊墻的構造柱寬度一般與墻體厚度相同。然而,馬
牙槎伸入構造柱墻內的長度大多為60毫米。
5、磚墻構造柱馬牙槎寬度一般為60mm(伸入墻內),砌塊墻構造柱寬度一般與墻厚相同.
有100mm.150mm,200mm,250mm,300mm,但構造柱伸入墻內的馬牙槎長度大多為
60mm。

馬牙槎留置規范
馬牙搓留置有一些規范要求,很多用戶不了解馬牙搓留置規范是什么。下面小編就來簡單介紹這個問題。
1、當無混凝土墻(柱)分隔的直段長度120或100厚墻超過3.6m,180或190厚墻超過5m時,在該區間需要加混凝土構造柱分隔。
2、120或100厚墻,當墻高不大于3米時,開洞寬度不大于2.4m,若不滿足時應加構造柱或鋼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3、180或190厚墻,當墻不大于4m,開洞寬度不于3.5m,在不滿足時應加構造柱或鋼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4、墻體轉角處無框架柱時,以及不同厚度墻體交接處,應設置構造柱。
5、當墻長大于5m或墻長超過層高2倍時,應該在墻長中部設置構造柱,遇有洞口在洞口邊設置構造柱。
6、較大洞口兩側無約束墻端部應該要設置構造柱。

馬牙槎的作用
馬牙槎有大馬牙槎和小馬牙槎兩種叫法:
小馬牙槎指砌墻時在留槎處每隔一匹磚伸出60mm,以備以后接槎時插入相應的磚。這種接槎屬直槎,一般不宜使用,如果因特殊原因必須使用時,應在接槎處預留拉接鋼筋。
大馬牙槎是用于抗震區設置構造柱時磚墻與構造柱相交處的砌筑方法,砌墻時在構造柱處每隔五匹磚伸出60mm,伸出的匹數也是五匹,同時也要按規定預留拉接鋼筋。
通常馬牙槎是和構造柱聯系在一起的,馬牙槎讓墻體和構造柱結合的更好,讓墻體和柱子結合得更加牢固,構造柱能增加墻體的抗震性能。 砌馬牙槎的時候是需要計算的,首先要確定這個構造柱有多高,需要留槎在那個墻面,當然了,這個是有公式的的,至于公式是怎么樣的,小編就不多說了,不過大家要知道一點,那就是靠門邊的槎口試很難施工的。不過馬牙槎的為了讓構造柱和馬牙槎結合的更加好,從而增加抗震的性能。

馬牙槎計算公式
一般情況下,構造柱是240*370,高度是3m,留槎在24墻,雙面留槎。根據計算公式
0.24*0.37*3+0.24*0.06*3/2來計算,如果有梁的時候記得扣減梁的高度乘以2,這個計算方法是把柱和槎分開計算,比較容易理解。一般構造柱的槎口是每0.6m一段,也就是柱根開始,先是0.6m的槎口,然后是0.6m的磚,然后又是0.6m的槎口。構造柱的柱子那一部分就是0.24*0.37*3,槎口的高度累積起來只有構造柱高度的一半。槎口的面積公式是0.24*0.06,每面槎的實際高度就是槎口的面積,乘以柱高3米,再除以2,總額馬牙槎高度就是沒面槎的高度乘以總面槎的個數。如果還是不清楚的話,那就舉一個簡單的列子,假如是24墻,3米高,直接套公式就是0.24*0.06*3/2*3,那么就是0.065立方米。
馬牙槎分類
根據功能的分類,馬牙槎還可以叫做接縫馬牙槎和結構馬牙槎。接縫馬牙槎主要是為了方便后續砌筑,一般墻體太長的時候,留馬牙槎,方便后續施工。 結構馬牙槎,在馬牙槎里澆鑄構造柱。施工時,在砌體與構造柱連接面上砌筑馬牙槎,先砌墻,后澆注混凝土構造柱,保證兩者同時受力工作。每一馬牙槎高度不宜超過300mm,且應沿高每500mm設置2Φ6水平拉結鋼筋,每邊伸入墻內不宜小于1m。6、7度時底部1/3樓層,8度時底部1/2樓層,9度時全部樓層,上述拉結網片應沿墻體水平通長設置。

為什么構造柱要做馬牙槎
構造柱是起拉結墻體作用的,先砌墻后澆柱。所以要留馬牙槎且有水平筋,這樣才能起到好的拉結作用,成為一個整體。
以框架結構為例,考慮梁、柱承重,墻體只起維護作用,不能考慮它承重和抗震,而實際上它肯定是可以承重的,而且它的剛度也并不小,但是這樣計算起來比較復雜,而且填充墻容易破壞,如果你考慮它抗震,那柱子肯定計算的偏小了,這樣墻壞了跟著相鄰柱子也壞了跟著整個結構各個擊破了。
所以只考慮梁柱承重,填充墻頂斜砌一排磚,填充墻與框架柱脫開或柔性鏈接,且先柱后墻。受力明確、傳力合理。如果剛性連接,那墻體吸收地震力,傳到柱子上,柱子可能會破壞。
構造柱中如何設置馬牙槎
1、構造柱施工時,應先砌筑填充墻,再澆搗構造柱;
2、各種構造柱與填充墻連接處應砌成馬牙槎。馬牙槎從每層柱腳開始,應先退后進,進退相差1/4磚。
3、各種構造柱與填充墻的連接面全高范圍均應設置拉結筋。
4、規定是每隔300的高度增加300高60寬的馬牙槎,在施工之前,需要事先計算好馬牙槎的尺寸以及數目。
5、馬牙槎槎口砌筑要先退后進,槎口寬窄一致,槎口砌塊切割時應使用鋼鋸,禁止使用瓦刀砍切,值得一提的是,構造柱模板安裝要嚴密,固定牢固并在槎口采取加膠條或海綿條的防漏漿措施。

馬牙槎五進五出是什么意思
五進五出就是每五皮磚伸出半磚,上面和下面的五皮就縮進半磚,攔筋一般五皮磚留,多是六個或是八個的圓鋼。構造柱留槎必須先退后進。
馬牙槎為什么先退后進
1、先退后進是指馬牙槎的第一個300mm高度先要往柱子外側砌磚,最底處先退以保證構造柱根部的穩固性;
2、彎折容易影響錨固效果或者損傷鋼筋,所以每砌300高就會退50mm或者進50mm;
3、因為構造柱一般是生根在砼基礎或圈梁,根部就是砼;砌筑混凝土砌塊,下部砌筑200MM高水泥磚,強度要比砌塊高一些,防潮要好一些;
4、頂部與梁板交接處用水泥磚斜砌筑密實,斜砌就是磚斜立砌。目的是在澆筑構造柱時使墻體與構造柱結合的更牢固,更利于抗震;
5、馬牙槎槎口砌筑要先退后進,槎口寬窄一致,槎口砌塊切割時應使用鋼鋸,禁止使用瓦刀砍切;構造柱模板安裝應嚴密,固定牢固并在槎口采取加膠條或海綿條的防漏漿措施。